居庸关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,地势险峻,易守难攻,历代王朝都将其视为护卫京师的重要屏障。金国时期,为了抵御来自北方蒙古骑兵的威胁,金朝廷不仅在此加筑坚固城墙,还派遣了一支精锐部队驻守,把这里看作是中都(今北京)的门户。然而,正是这样一处“固若金汤”的关隘,却被成吉思汗的部将哲别轻而易举攻破,使蒙古大军直抵中都城下。这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?
公元1211年春天,成吉思汗亲率大军,分兵三路大举进攻金国。此时的金朝,已显颓势,军队疲惫不堪,屡战屡败,节节败退。成吉思汗若要进攻中都,必须先突破居庸关。深知此关的重要性,金国朝廷格外重视,不仅把守军数量从平日的三千人增加到一万人,还派遣名将完颜福兴镇守。虽然兵力看似有限,但居庸关“易守难攻”的地势足以弥补这一缺陷。金军依靠险要的山势据守不出,确实让蒙古军一时无计可施。
展开剩余64%此时担任主攻的,正是成吉思汗麾下智勇双全的猛将哲别。哲别不仅是箭术无双的神射手,更以机智善谋闻名。他深知硬攻必败,于是想出一个极其巧妙的“土办法”——诈败诱敌。
第一步,哲别先假装仓皇撤退。他连续发动几次进攻后,故意在战场上遗弃大量武器和战马,做出兵败溃逃的模样。完颜福兴见状,心中大喜,自认为轻松击退了蒙古军,还暗暗觉得哲别不过如此。骄傲蒙蔽了他的理智,他不顾部下劝阻,命令全军出击,务必将哲别追杀到底。
第二步,哲别精心布下圈套。在撤退途中,他让士兵丢下奶酪、马奶酒等物资,还故意留下几名蒙古兵被俘。这些士兵在严刑拷打下“吐露实情”——蒙古军因内乱被迫退兵,此番撤退仓促不堪。完颜福兴信以为真,更加放松警惕,急忙率军穷追不舍,却不知正一步步走入哲别的埋伏圈。待金军深入险境,蒙古骑兵突然四面杀出,金军顿时溃不成军,短短一阵厮杀便损失大半。
第三步,哲别布下最后一计。他故意放开一条退路,让败逃的金兵得以回奔居庸关。但此时,已有伪装成金兵的蒙古人混入溃军之中。等到残兵逃回关城,伪装者趁机在城中制造混乱,高喊“蒙古军已攻下关隘!”惊惶失措的守军顿时崩溃。完颜福兴更是魂飞魄散,哭喊着在亲兵掩护下弃关而逃。居庸关至此失守,哲别不费吹灰之力就夺下了这座险关。
由此可见,再坚固的城墙,若人心不稳、将帅昏庸,终究抵挡不住智谋与勇气。哲别凭借连环三计,成功突破金国的防线,为成吉思汗南下中都扫清障碍。此战不仅显示了蒙古骑兵的凶猛机动,也折射出“攻心为上”的兵法智慧。
居庸关的陷落,让蒙古大军得以直逼中都,迫使金朝走向衰亡。这段历史告诉我们,战争不仅是兵力的较量,更是谋略与人心的对决。
发布于:天津市致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